6月26日上午10点20分左右,在宜凤高速湖南宜章境内,一辆满载着游客的旅游大巴车碰撞隔离带后发生油箱漏油起火事故。据最新核实,该车共载有57人,事故造成35人死亡,13人受伤(其中4人重伤),伤者已全部及时送往医院救治。
根据伤者口述,事故发生后车门没有打开,司机第一个逃了出来。另有伤者透露,事发时没有找到安全锤,导致无法敲碎玻璃逃生。根据披露的信息,大巴车司机已被警方控制。是否涉及疲劳驾驶、事故具体原因待调查组进一步核实公布。
“安全锤”缺位再次敲响警钟
2011年7月,京珠高速信阳明港附近一辆大客车发生燃烧,造成41人死亡。这起客车燃烧事故除了有严重的超载行为外,车上没有“安全锤”是惨剧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。此事故后,国家交通运输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在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“安全锤”运动,要求所有客车、公交车、旅游大巴车都必须配备“安全锤”,很多地方还多次开展过“安全锤”配备与悬挂工作检查。但令人遗憾的是,当初配备的“锤子”现在很多地方的很多车辆上都不见了踪影。这次湖南起火的旅游大巴车上有没有“安全锤”?有多少只“安全锤”?有多少旅客在使用“安全锤”逃生?如果有“安全锤”,为何还会造成这么大的伤亡事故?如果没有“安全锤”,驾驶员和车主是怎么贯彻执行相关规定的?当地的交通安全监管部门是怎么检查的?回答这些问题,既是寻找这起伤亡事故的原因,也是警醒那些仍在昏昏欲睡的安全生产责任人与监管者。
大巴乘客安全谁来保障?
此外,面对大巴起火事件,谁来保证我们的安全?成为乘客关心的问题
首先应该是旅游大巴安全设计方面的监管。从现场情况看,大巴乘客量是55人,但却只有车前一个门,这就导致了大巴遇到事故,乘客想从车门逃离十分不便利。现实是,由于经济等方面的考量,大巴为了载客尽可能多,往往都是牺牲了空间和舒适度,在如此逼仄的空间下,平时想出去都难,何况发生事故时呢?与之相对的是,公交大巴在一系列恶意纵火案后,在安全警示、安全设施上改进很多。比如,安全锤安放在醒目位置,车门上方有如何手动开门的图示,车上有专门的安全逃生示意图等。这些标配,不至于让乘客遇事时,不知道如何是好。另外就是,公交车的司机已经较全面地接受了安全培训,对此,大巴方面做得如何?看该事故中,司机的表现就令人担忧。如何补上这一堂课考验相关部门的监管决心。
其次,就是我们大家都缺少危机情况如何求生的训练。进而导致了人们危机意识不强烈。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,这一个如此重大的事故,竟然有很多人并不关心。笔者写稿之际,“湖南宜章大巴燃大火”的微博话题只有29万人阅读——公众不够重视,把这一事故当作偶然事件,那么,导致的结果恐怕就是反思的缺位。与之相对的是,飞机上每一个座位的安全性都被精细地研究过,在网上也能搜索到。而大巴也应该有这方面的安全指示才是,具体到什么位置的乘客如何自救,都应该加以普及宣传,让每个人都获得这一项知识储备。
大巴失火造成如此多的生命损失,令人胆寒。但除了胆寒之外,我们也十分茫然:不确定此事故能否引起足够的重视,进而完善旅游大巴的设计和监管;遇到这样的事故时,人们也不知道究竟该如何逃生。尤其是作为大巴安全第一负责人的司机,是否都具备了专业的救生素养和责任心呢?大巴失火是偶然的,但这么多的不确定,必然带来的是乘客的安全无法保证,这才是令人揪心,也应该改变的。 |